当我们遇到长期便秘、腹痛、腹泻,就需要到肛肠医院做肠镜检查,可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这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不少人查出肠息肉后,医生建议最好摘除,可是他们觉得不痛不痒又不出血没必要管。事实上,肠息肉若干年后是有可能癌变的,最终发展为肠癌。
肠息肉分好几类,你的息肉是哪类?
结直肠息肉为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息肉非“肉”,而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肠息肉通常包括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这两种类型。
炎性息肉:通常是指慢性肠炎所引起的,多数人会有大便出血和腹部疼痛的情况。
增生性息肉:多数是胃黏膜炎症所造成,多数是无癌变的倾向。
家族性息肉患者需提高警惕?
家族性的肠息肉是比较容易发生恶变的,所以建议患者如果存在遗传性的肠息肉,一定要重视起来。如果出现肠道的不适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或者每年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肠息肉。
如果一旦不发生肠息肉,就需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帮助病情的控制。肠息肉是容易出现恶变的,所以一定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这样可以帮助病情的稳定,降低恶变的几率。
得了肠息肉,会有什么临床表现?
有些肠息肉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体检或诊治其它疾病时偶尔发现。肠息肉轻重程度取决于息肉在大肠内的位置、大小、累及的范围以及病理性质等,常见症状有:
1、便血,息肉较小和位置较高、数量少时多为隐性便血,只是在粪便常规检验中潜血阳性,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可见肉眼便血,特点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常黏在粪便表面。
2、脱出,位于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鲜红色,圆形或樱桃状,便后可自行回复。
3、肠道刺激症状,由于肠蠕动牵拉息肉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或肛门下坠感等。
发现息肉到底需不需要切除?
肠息肉原则上不一定都需要切除,因为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肠道本身功能紊乱、排便不畅有关,临床可以无任何症状,体检中发现。常见的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一般情况下前两者不会癌变,而后两者属于癌前病变,必须引起重视,行肠镜检查时可以先行少量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如为良性息肉,直径1cm以上也建议要切除。因为肠镜操作检查病人比较痛苦,因此一旦发现息肉均建议切除,以免反复肠镜检查增加病人痛苦。
肠息肉患者需定期做好复查?
肠道息肉需要定期复查。肠道息肉摘除后往往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是良性的,可每年复查一次肠镜,连续两年检查不复发,可改为每五年复查一次。如果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则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密切观察,缩短复查肠镜时间间隔。
以下人员群需提高警惕肠息肉?
尤其以前是肿瘤性息肉的高危患者。更要留意自己身体变化,以下人群都属肠息肉的高危人群,请注意定期复查肠镜。
大便潜血阳性。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症史。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