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人们患上肛肠疾病后常见的症状。
血液从肛门排出的现象都称为便血,出血常常是鲜红色的,偶尔也可以是暗红色或黑褐色。暗红色血便或含血凝块的便血往往提示出血部位在较近端的结肠或以上。
常见病因包括:
肛裂、痔疮、便秘(用力排便)、坚硬大便;
相对少见的病因包括:
肛门、直肠、结肠癌;血管发育不良、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腹泻、直肠炎、放射性肠炎、孤立直肠溃疡综合征。
结肠以上的消化道出血,比如胃出血,常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这种情况不在我们此次讨论范围。
何时应该就诊?
虽然痔疮是造成直肠出血的常见原因,但是,除非经过医生评估,您不应该在不知的情况下假设为痔疮。由于便血可能由危及生命或可能发展为危及生命的疾病引起,所以,一旦出现便血的情况,建议积极就诊。
需要预约看诊的情形包括:
初次发生便血或以往曾经出现但从未就诊过;
便血持续时间超过1-2日;
出血量令人担忧;
小贴士:大便出血需要的检查,医生会根据症状、年龄、家族史等来决定应该进行哪些检查。
可能会进行的检查包括: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观察肛门外观,用手指感觉肛门及直肠下段的内部情况判断有无痔疮及肛裂。
肛门镜:医生在诊室或检查室将一根带光源的细管伸入肛门,可以看见肛门及下段直肠内部的情况。
结肠镜:在进行肠道清洁(服用泻药)后,医生将一根细长、前端附有摄像头及光源的软管插入肛门,再慢慢推进插入大肠,查看整个结肠及末段小肠内部。检查时,医生还可以采集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帮助诊断。